当前位置: 首页 > 滚动

治理自媒体乱象关键在校正平台规则

来源:北京日报 发布时间:2023-07-12 09:39:00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从本质上看,自媒体依附平台而生,是平台海量内容的重要生产者。与之相应,自媒体的种种行为,很大程度也取决于平台规则。以详细明晰的管理规则,督促倒逼平台强化自媒体管理力度,某种程度上也是对流量至上逻辑的一种纠偏。

频繁蹭炒热点永久禁止新增粉丝、禁言措施应与暂停营利权限同步实施、造成恶劣影响的一律关闭纳入黑名单……近日,中央网信办再度发力“自媒体”管理。新规从强化资质认证、加强谣言治理、规范账号运营等13个方面入手,要求网站平台压实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,以常态化管理制度机制,推动形成良好网络舆论生态。

自媒体因网而生、随网而兴。从过去的博客、个人网站,到如今的微博、微信、视频直播,随着媒介形态的快速更迭,很多自媒体早已走过了私人抒怀、兴趣驱动的初始阶段,步入了公司化运作、利益驱动的商业模式。风潮之下,呈几何级数增长的自媒体数量,叠加多元的传播形态,成熟的运营模式,搭建起的俨然已是涉及新闻传播、广告营销、电商带货、直播打赏、知识付费等的庞杂产业。

这一过程中,自媒体的传播能量与日俱增,无论是粉丝数量,还是网络号召力,在热点事件上很多“大V”“大号”的话语影响力,甚至不亚于传统机构媒体。放眼网络舆论场,因自媒体的几句话、几条视频,推热乃至引爆某事件的例子比比皆是。可以说,自媒体已是当下传播生态的重要一环,那份初始的“自”的特性正在褪去,公共属性愈加显著。

“自媒体有多兴盛,也就有多杂乱。”从“逢热必蹭”带节奏,到造谣传谣博眼球,再到挑动对立引骂战,太多自媒体以博出位为能事,把网络秩序搅得乌烟瘴气。对此,相关部门治理了一轮又一轮,但总给人“按下葫芦起了瓢”之感。由此审视本轮新规的出台,简短13条虽直指自媒体之弊,但“平台责任”贯穿始终。为严防假冒仿冒,账号信息含有党政军机关、新闻媒体等标识的,平台必须人工审核;为加大对“自媒体”所属MCN机构管理力度,要求网站平台健全相应管理制度,对MCN机构及其签约账号实行集中统一管理。恰如有业内人士所指出的,从平台治理发力规范自媒体,“这才是抓到了点子上”。

从本质上看,自媒体依附平台而生,是平台海量内容的重要生产者。与之相应,自媒体的种种行为,很大程度也取决于平台规则。在平台眼中,流量经济蕴含着无限商机,而获得流量的最直接路径,就是往用户的痛点、爽点上戳,甚至利用人性弱点去推送那些碎片化、娱乐化、情绪化、极端化的内容;而对自媒体来说,想要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突围,就必须顺着平台机制往热点上蹭,以获得更多推荐、曝光,赚取更多点击量、粉丝量。“获取关注-收割流量-粉丝上涨-获利变现”,这样的内容生产逻辑下,难免“新黄色新闻”泛滥、“标题党”横行、谣言流布、无底线骂战频仍。

算法也好、流量也罢,本身都没有原罪,只是当其与利益机制绑定,追逐流量的手段就很容易变成不择手段。如果说,精准治理自媒体乱象,必须落实到系统推进平台治理,那么引导平台建立起正向的信息传播规则,就必须在“利益链条”上给予更清晰的价值指向。在这方面,“自媒体管理13条”也有针对性要求。比如,为完善粉丝数量管理措施,“自媒体”因违规行为增加的粉丝数量,网站平台应当及时核实并予以清除。比如,为限制违规行为获利,网站平台对违规“自媒体”采取禁言措施的,应当同步暂停其营利权限,时长为禁言期限的2至3倍。当违规行为无利可图、无粉可涨,“因利而聚”的违规账号自然也会“利尽而散”。

“不能技术越发展,我们却离秩序越远。”以详细明晰的管理规则,督促倒逼平台强化自媒体管理力度,某种程度上也是对流量至上逻辑的一种纠偏。在自媒体管理上,世界上恐怕没有先例可循,更无成熟模式可照搬,只能靠我们自己边发展边完善。历经前期的摸索磨合,一些共识已经达成。各方都负起责任,向前一步,或完善顶层设计,或细化具体治理,一步步校正平台的运行方向,互联网空间一定会更加清朗。

上一篇 下一篇
最新推荐 更多>>